行业动态

首页 > 行业动态

安徽环保上市公司2022发展状况报告 ③ | 市场展望

发布时间:2023-05-16 09:40来源:点击率:

  三、市场展望

  在拥有一套能打的上市环保集团军的同时,我省正紧锣密鼓的组建省级生态环境产业集团,以助力推动地方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必然重塑安徽产业新格局。我省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虽然喜人,但对标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不难发现,上榜的国企/国资控股企业达到36家,纯粹民企仅仅14家。而安徽拥有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仅只有5家比例偏弱失衡,无法发挥国字号老大哥龙头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榜单50强中营收过百亿元企业有11家,分为光大环境、北控水务、首创环保、中国天楹、格林美、盈峰环境、瀚蓝环境、龙净环保、中国水务集团、宝武环科、东方园林,营收在50亿元至100亿元间的也有19家。以2022年为例,安徽上市环保企业中仅东华科技营收超60亿、中节能国祯营收超40亿,其余上市企业营收基本在10亿上下占据绝大多数,市值体量太小还有很长路要走。

  同时安徽环保产业与广东、浙江、山东、福建等地环保企业体量相比差距较大。2022年,安徽15家上市公司总营收218.54亿元,平均营收14.57亿元。而广东省66家环保上市公司总营收为3100多亿元,平均营收近50亿元;2022年重庆市仅三峰环境、太阳能、远达环保、重庆水务4家上市企业产值近250亿元;同时我省头部环保企业多集中在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工程和运营领域,在环保装备制造、系统技术和工艺设备方面的企业相对较少,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不够,产业发展生态有待改善。我省规模较大的环保企业多集中在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且从细分领域看我省虽在脱硫脱硝、污水运营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国内领先,但在污水处理、生态恢复、矿山修复、土壤修复、黑臭水体治理、固废资源化、面源污染治理等领域总体竞争力尚需进一步提升。产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偏低,企业之间同质竞争严重、效益实现困难,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无法应对国内外巨头的挑战,无法实现全国或国际布局,导致省内许多环境治理大项目大多数被央企或省外大型环保企业承接,本土企业参与度较低,因此构建多元参与的市场体系是安徽环保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环境治理已经从点源治理升级到系统化治理,区域化、流域化、一体化的项目不断涌现,因此企业需要持续技术革新、打造匠人精神、做精技术和产品,才能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环境治理需求虽仍在释放,但规模化简单扩张接近尽头,即使大企业也是众多小项目的简单资产叠加和风险叠加,行业“内卷”严重导致规模化与高利润无法融合,企业发展出现了必然的瓶颈。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生态环保产业亟需融入到高质量发展进程之中,因此也必将迎来继市场化、资本化后的第三次浪潮。对于2022年的市场表现,我们有如下归纳和总结:

  1、利润大面积萎缩疫情是表象,本质是传统市场渐趋饱和

  据统计190家在A股、港股和新加坡上市的环保企业年报结果发现,有93家营业收入负增长,占比48.95%;124家归母净利润负增长,占比达65.26%,2022年成为环保产业“史上最惨一年”。

  在我省有7家上市企业营收下挫,平均下挫幅度为11.32%;净利10家企业下滑,平均降幅达到惊人的55.20%,更有3家企业净利下滑一倍。企业盈收能力普遍下滑的原因到底是啥?大部分企业把它归结为疫情,是疫情导致企业市场开拓受阻,人员流动受限,项目停工,订单交货迟滞。不可否认2022年全国新冠疫情反复,不少企业及大部分项目所在地封控频繁,年度新承接项目较少,在建项目物流受阻用工困难,且项目验收、审计等工作严重滞后导致回款迟滞。但在哀鸿遍野的背后,据和君咨询生态环保事业部统计,2022年生态环境相关投资类项目全年共有588个比2021年增长72%,总中标金额达5637亿元同比大涨131%,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7%。与大家的感受相反,2022年其实是过去3年中环保投资项目最多的一年。再回过头来分析发现疫情其实是个“催化剂”,把原来需要几年的演变过程缩短在几个月之内发生。以前环保产业的变化是“温水煮青蛙”式的,企业感受不明显,而现在全景式呈现在你面前让你很难接受。所以说,事实上疫情只是环保产业业绩下滑的一块“遮羞布”。从长期来看,传统污染治理市场日趋饱和,污水、垃圾等领域拐点已到,才是整个产业发展失速危机来临的真实原因。最典型的一个细分领域就是大气。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贺克斌团队的模型推演显示,传统的大气污染减排方式到了2030年就会到达“极限”,显得后继乏力。还有最典型的就是空气净化器行业。随着雾霾的消散,这个行业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火爆,诸多企业倒闭,剩下的也不得不寻求转型。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一些环保细分市场的板块发展已超出预期,包括供水、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废弃物、环卫等已提前到达拐点。过去十年,是中国环保产业“大跃进”的十年,我们用短短的十年时间,弥补了中国几十年发展的短板。而“大跃进”的一个副作用就是——随着多个领域的短板逐渐补上,在传统的污染治理市场中,留给大家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局促狭窄了。

  2、“公益属性”特质下,告别内卷重构产业生态

  “十三五”以来至“十四五”中期,安徽环境治理领域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但综合服务能力依然较弱。尤其是过去三年在疫情冲击、行业增量市场放缓情况下,我省生态环保企业综合服务能力亟待提升,亟待走向综合化、专业化。所谓“综合化”就是要统筹“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三水共治”,从无害化到资源化,从局部到整体;所谓“专业化”就是要求环境企业回归“环境服务业”本质。安徽一家环境修复公司负责人最近一直很困惑:目前在安徽生态修复市场存在“工程化”和“国企化”两个不良倾向。即安徽修复市场几乎全部被省外企业垄断,安徽企业望尘莫及。土壤修复涉及生物、化学、地质等专业技术集成度较高,更要开展前期调查评估论证,因为每块地污染机理与程度不同,相应的技术方案也要做到“一地一策”。但安徽不少机构招标时市场开放度不高,普遍淡漠技术型企业一味追求价格低和速度快,正常市价需2000块钱一亩治理成本,且修复后还需休养生息;结果中标价都是几百块钱一亩,一些中标企业几台挖掘机一通作业把污染源头转移到水泥窑协同作为燃烧介质后宣告完事,结果是污染只发生了转移。此外在招标过程中设置的一些不合理约束门槛,甚至把企业是否有多少轧路机作为评标条件,使得民企拿项目难上加难。该人士呼吁:探索出国企如何与民企合作共赢、和谐共生才是王道。

  3、政策导向清晰,需求与市场持续释放

  从党的二十大到全国两会,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支持环保产业发展长期向好的政策面没有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把污染治理与节能减排、降碳降耗、循环利用等统筹协调推进已经成为时代迫切要求。传统环保产业主要包括水、固、气等领域的污染治理,其核心是污染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及部分资源化处理。同时末端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必然手段、兜底手段,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很多时候环保末端治理只是将污染物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同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和社会负担。因此,环保产业在进入“十四五”之后需要向“新环保”更高层次升级,必须适应产业驱动力已从过去的政策、投资“两轮驱动”转变为现在的政策、技术、市场、资本的“四轮驱动”,必须从注重单点突破的治理思维向更加追求系统综合的治理思维转变。即在实施环保末端治理的同时,还要深度融合节能、减排、降碳、扩绿、循环利用等领域,重视源头减排和清洁生产措施,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高效用。针对前述变化,我省出台多重政策,持续引导深化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十四五”以来,省政府、生态环境厅等多个部门先后发布《安徽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安徽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安徽省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等,对安徽省生活垃圾焚烧、分类以及污水处理及资源化等领域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划目标和项目清单。

  那么,2023年生态环保产业的机遇在哪儿?一方面,来自经济复苏带动的机遇。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投资环境、消费秩序正在逐步改善,市场预期和信心平稳。年初以来我省各地掀起抢招引、抢订单、抢抓经济发展的热潮,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始推进实施,作为绿色新基建组成部分的环保产业将迎来再次增量扩容的机会。另一方面,来自环境要素整合的机遇。现阶段环保产业正在由过去的“拼资本”“拼技术”“拼商业模式”“拼政府关系”的时代逐渐过渡到“拼综合解决方案”的时代。在传统业务趋于稳定发展的背景下,环保产业向着全过程减污降碳和清洁生产延伸,产业内涵被扩展,“环保+新能源”“环保+低碳节能”“环保+新材料”“环保+资源化”成为环保企业新业务的探索方向。龙头企业整合市场,制定商业模式;科技企业专注创新,协助提升盈利能力;运营企业数字化赋能,提质增效;这种多元协同合作将是未来环保产业再次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

  同时随着国家与省市层面环保督察全领域全覆盖日趋严苛频密,意味着处理设备亟需更新换代将带来更多市场机会。有数据显示,2022年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累计罚款数额高达76.72亿元,涉事企业数量颇多。与此同时,各城市之间环保业务发展并不平衡。以垃圾处理来说,东南沿海城市治理水平普遍高于北方城市,而弥合这些差距也需要更多环保设备助力。“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也是202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工作之一,将有力带动环保产业新一轮增长。有机构分析称,我国生态环保产业能力仍在不断增强:长江大保护、黄河大保护等水处理需求既定;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步伐加快,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正在朝着多元化发展;“无废城市”建设也在不断加速,城市废弃物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要求稳定释放;环境监测日益“真、准、全、快、新”等等。以此推测,2022-2026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超11%,2023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有望扩大到13万亿元,到2025有望超过17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