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要闻

首页 > 环保要闻

危废处置市场频现“怪象” 行业亟待进一步规范

发布时间:2018-08-29 09:31来源:点击率:


                                            作者:朱妍  

   产废企业多、处置企业少,行业整体缺口大,供不应求之下却仍有一批处置企业“吃不饱”;处置价格近期现非理性陡增,甚至在个别地区出现3个月涨价60%;行业自身备受各路资本追捧,然而集中度长期偏低,排名前10位的处置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6%——这是记者近日在多方采访中,了解到危废处理市场的种种突出怪象。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部“清废行动”及多项政策制度的密集落地,国家对危废处置的重视程度可谓空前,行业随之迎来重大利好。本应获得良性发展的危废处置行业,近期却接连出现“异常”,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实际产废量被低估,处置缺口高达千万吨级

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现已有46大类、近500种排放物被划入危废范围。凡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敏感性,对环境、人体健康造成危废的固体废物,诸如石油炼化产生的含油污泥、废酸废碱,炼焦行业的液化残渣、焦油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的飞灰等物质,均需按照特定要求进行处置。

种类如此繁多,总量又有多少?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2016年,仅214个大、中城市的工业危废量就达3344.6万吨。“但这并不能代表实际总量。”E20环境平台固废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潘功指出,除交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持证处置中心外,产废企业可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自行处理一部分危废,而此数量并未被计入其中,同时不排除部分违排、瞒报等其他产量,因此实际总量比统计数据高得多。

有估算称,我国危废产量实际已超过1亿吨,与现有处理能力形式鲜明对比。截至2017年,我国持证单位的危废处理能力为6471万吨,实际处置量却只有1629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25%。“即使剔除产废企业自行处理的部分,仍存在千万吨级处置缺口。”潘功表示。

多个省市出台的危废处置“十三五”规划,也可佐证“缺口”所在。为实现2020年供需匹配的目标,各地纷纷新增处置规模,例如广东、浙江增幅达156%,山东新增5.4倍、四川新增5倍等,从侧面说明了这些地区的现有缺口之大。

缺口大,意味着处置市场的供不应求,记者同时却发现“异样”——有的处置企业已达规模上限,逐渐“吃不下”了,有企业却仍存在“吃不饱”、产能过剩等情况。部分处置价格出现虚高,以焚烧处置价格为例,广西地区近期上涨约10%,河北3个月上涨约60%。面对巨大市场,行业自身却长期呈现“小散乱”特征,排名前十位的处置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6%,难有“巨头”显现。问题重重之下,如何规划行业发展?

行业亟待进一步规范,资源化、减量化是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