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标准

首页 > 政策标准

解读 |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发布时间:2024-04-15 09:55来源:

  最近,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结果中,“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突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排在第一位。然而,“环保圈”组织几位企业家的讨论中,环保企业却普遍感觉环境基础设施已经饱和,并探讨了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我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企业家们对于当前环境状况的“感觉”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偏差。

  实际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及其存在的短板突出问题早已公示。据《2022年中国城市建设状况公报》披露,青海、西藏和新疆兵团污水处理能力方面存在显著不足问题。2023年8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中明确指出,当前污水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距离建设美丽中国目标任务仍存在较大差距。为缩小这一差距,报告详细列出了6个细分领域的提升行动计划。

  当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未受企业家关注讨论,可能是由于大家的精力被突如其来的都疫情所牵制。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社会重回正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被关注。当下的讨论,不但让大家对此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而且也为企业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认清形势,调整好心态,接受这种落差,瞄准中西部区域市场,在细分领域寻找机会。改变自己,拥抱变化,跟上时代,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淘汰。

  至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是不是已经查明,我们就不用再关注了?相反,我认为这正是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深入讨论的开始,是开启支撑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环境新基础设施建设(简称环境新基建)的里程碑,是给大家重新认知环境基础设施提的一个醒,是新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转折点。我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体现在新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融合上,包括新旧设施和产业间。

  也就是说,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仅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短板突出问题,还需要继续进行旧设施的弥补完善行动。同时,环境新基建严重的滞后问题也亟待解决,亟需进行旧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和全面启动环境新基建。分析环境基础设施现状,明确环境新基建的内容,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对我国环境基础设施有更全面的认识,是写本文的目的所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环境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步入数字化时代,各行各业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在这一进程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转型前后两大部分,称之为旧环境基础设施和新环境基础设施,或传统环境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环境基础设施。

  我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就实际情况而言,传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已趋于饱和,部分地区和细分领域存在滞后现象,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和六个领域,并开展了六大提升行动:(1)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3)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利用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4)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等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5)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6)监测监管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这些行动旨在全面加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我们有信心到2025年,传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短板突出问题会得到解决。

   就对环境基础设施的认知而言,存在明显盲区、误区或想当然。反应在政府方面,各级政府的认知也有别,越是基层认知越具体真实。然而,受地方保护主义、隐瞒不报和弄虚作假现象的影响,基础设施的统计公示数据有一定偏差;反应在环境企业方面,受统计数据和经验主义影响,它们感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已接近饱和状态,认为环境产业市场增长乏力;反应在公众方面,整体环境意识越来越强,邻避效应和举报投诉越来越多,监督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技术手段和信息通道,以及个别政府领导的不作为、甚至乱作为和违规行为,导致公众监督职能缺失和失灵,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解决。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时代的转折期,难免出现认知的滞后和局限。如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认知或认知不到,或即便有所认知,也难以做到知行合一,更遑论统一不同人的观点。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墨守成规,避免用传统观念思想指导工作。类似前三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初期,实现四个现代化,道路桥梁、车站机场、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先行,进入数字化时代亦需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包括物联网、云计算、5G通信、云平台、AI、区块链、标识解析和大模型等。例如,环境行业满足“一网统管”需要的网络平台仍然没有明确,行业云平台和云中心建设仍未纳入政府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可以说我国的环境新基建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家发展战略及其它行业相比,严重滞后。

  二、环境基础设施的新基建

  环境基础设施的新基建主要指的是支撑环境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是环境数字化技术产品的一部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实现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服务的基础上,构建起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实现政府对环境行业数字化监管的需求、达成企业提质增效的目标、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体而言,环境新基建包括信息、融合和创新三大类基础设施,这里就其基本概念和内涵介绍如下:

  信息基础设施:指为信息技术系统运行和数据传输而设计的硬件、软件和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数据中心设备和对应的管理软件。其核心功能包括数据传输和存储、数据计算和治理、管理和监控等,应用于通信和网络、云计算和数据中心、政府和企业信息系统设施运维等,向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可扩展性和低能耗的方向不断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是技术、方法、网络等要素的具体呈现,它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等,其中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有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新技术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算力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

  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一类新型基础设施。可以看作是一种平台即服务(PaaS)类型的云基础系统,将存储、服务器、网络、电源与冷却、安全控制等功能部件都集成到一起,采用统一的管理平台整合系统内的所有部件,将软硬件打包成为解决方案进行销售,更加灵活快速地提供IT整体解决方案和一步到位的产品服务和支持。其目标是使用高度集成并经过优化的硬件套件包括服务器、存储以及网络设备取代异构的数据中心设备,使同质、低功耗的集成计算服务器能部署在任何标准机架设施上,打造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融合基础设施体系。核心功能是构建高速互联的信息传输网络,提升CI硬件资源利用率,实现中央数据存储,为部署私有云或者是某些类型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提供了前提,推动各领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创新基础设施:是指保证创新相关活动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的总和,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是国家、区域、城市以及企业进行创新相关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包括支撑各类创新活动的物质条件和服务条件,是一种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进行研究和开发,提高科研的效率和效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公共图书馆、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研发机构、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用于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方面,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技术平台,还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机制,将向前瞻性布局、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绿色化发展、区域化合作方向发展。

  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新基建的内涵丰富,涵盖了信息、融合和创新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在传统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横向考虑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纵向打通国家、省、市的垂直连接,以及实现城市云脑的统一管理和城市运行的一网统管。由于新基建有较长的建设期,统筹规划分布实施是必然的选择。可根据基础设施的种类和建设主体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包括建设模式、方法步骤。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利用DT时代红利为主。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确保信息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营,需要与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数据中心设备和对应管理软件的服务商做好需求对接和运营服务管理。需要注意的是考虑环境产业的公共属性,整合利用公共资源,做好专业化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三大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及各个城市云脑的作用,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做好建设后的运维工作。

  融合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利用企业力量为主。需要政府主导,发动各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参与。具体而言,可将建设内容分成软硬件两大类:硬件方面,重点是数据的提取和接收通用设备的开发生产服务;软件方面,侧重数据的处理加工系统开发和迭代服务,以及软硬结合整个生态系统的建设和运维服务。在环境行业,网络平台和云中心的建设与运维是个尤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组织多方力量和资源,长期深入合作来完成。如平台建设运维需要组织行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共同完成,标识解析和云中心建设维护需要政府支持。

  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利用国家公共资源为主。需要政府组织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整合高校、研究机构力量及有关社会资源,进行建设组织模式和方法技术的创新,在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并新建环境行业大模型开发与维护机构。可行性较大并能尽快见效的做法是工程技术中心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高校专业课程内容的重新设置调整,以及国家重大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的组织实施。特别是大模型的开发运维服务,涉及行业大数据和持续迭代,需要政府主导完成。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无疑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监督和推动作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所指和企业家所谈问题,主要是传统环境基础设施的滞后和短板及其弥补完善。然而,更为紧迫的挑战在于传统环境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改造,以及环境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短板突出问题的长期存在,正是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所致,即缺少“一网统管”与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可追溯设施。这些设施建成后,所有问题都可在“一网统管”平台上显现无遗,并可做到提前预警和预防,从而实现智能决策和有效监管。

  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是环境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维护的基本保障。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局面未能及时解决改善,必将制约环境产业的发展,也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维护改善造成威胁,甚至影响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特别是阻碍“双碳”目标和“两山”战略的实现。所以,我国环境基础设施的问题,不是一个部分地区和细分领域的局部问题,而是一个至关环境大局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知评估并尽快采取行动。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发展环境产业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环境生产是三种生产(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同时影响“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今年“两会”上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环境新基建是环境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保障,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三生”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新基建是环境基础设施的重构升级和新建,建设任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远超大家的认知和预期,需要引起领导的关注和高度重视。


  来源 | 曹曼博士公众号